市民在重慶市2025年“安全生產月”啟動儀式暨全民安全開放日活動中體驗應急救援裝備
“應急使命·2025”長江上游防汛抗洪演習現場 攝/周旋
在重慶市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裝備入列儀式上展示的應急前突車
在“應急使命·2025”長江上游防汛抗洪演習中展示的應急裝備 攝/周旋
在重慶市2025年“安全生產月”啟動儀式暨全民安全開放日活動中,應急管理人員向市民介紹應急裝備
應急管理,特別是基層一線的應急處突能力,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的和諧穩定。而裝備,是應急管理體系的筋骨與利器,是提升基層應急響應速度和處置效能的物質基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今年以來,我市為應急救援隊伍分批配發了3.1萬臺(套)應急救援裝備,推動應急救援能力建設邁上新階段,為守護山城安全構筑更加堅實的防線。
系統謀劃 三級體系精準配置,基層應急救援能力倍增
重慶市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山高路陡,地區地質結構復雜,地質災害、森林火險、洪澇災害風險較高。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下,重慶市應急管理系統一直致力于建設具有辨識度的應急救援力量體系,目前已建成“市、區縣、鄉鎮(街道)”三級力量體系。
“隊伍建立了,人員到位了,能力如何提升就成了當務之急”,市應急管理局救援協調與預案管理處副處長寧葦杭表示。基于全市自然災害風險普查成果,市應急管理局聚焦防災重點區域和薄弱環節,通過大量數據分析、專家論證,根據本市自然災害發生特點及規律,按照“鄉鎮街道先期處置、區縣常態應對、市級專業攻堅”的總體目標,制定“體系化、梯次化、模塊化、實戰化”應急救援裝備配備方案。
市級配備“高精尖”和重型裝備,重點提升指揮調度、立體通信等6大能力;區縣配備“通用+專用+小快輕”裝備,重點強化預警感知、兵力投送、“三斷”通信等5大能力;鄉鎮標配“六個一”裝備,重點突出叫應報災、快速響應、救早救小等4個能力。同時,市應急管理局積極調研科研院所、裝備生產企業,創新性地開發應急前突車、應急叫應終端等一批適合我市實際的應急裝備。
據了解,此次裝備配備為各級救援隊伍配備7大類3.1萬臺(套)救援裝備,主要包括森林滅火、防汛救援、地災地震救援、通信保障等裝備。
寧葦杭介紹,此次配發的裝備有三個特點:一是基于極端場景,體現實戰特點。例如,應急前突車充分考慮極端天氣,“三斷”、夜間、水下地下、航空救援等特殊場景和高山峽谷、山地林區、復雜水域等惡劣地形,要求高機動性和大于1.1米水深的通過能力,可以第一時間挺進災害現場,配置自組網、衛星網、短波通信等6種通信手段,可以迅速恢復現場通信,便于前后應急指揮調度。
二是堅持分級分類,體現實用特點。在裝備配備時,注重救援裝備與救災需求的差異化配備。聚焦防災重點區域和薄弱環節,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地形地貌、不同災種,按照“通用裝備+專用裝備”相結合原則,為不同隊伍、不同地區配發相適應的裝備。
三是堅持科學配備,體現先進特點。例如,全地形車可以爬70度的陡坡,還可以在水中航行,可以上山打火,也可以下水救人。破拆機器人可以實現狹小空間的無人化救援,遙控智能挖機可以在落石環境下遠程操作挖掘,可避免隊員在復雜救援環境中受到二次傷害。
“新裝備下發后,我們已組織全市應急救援隊伍骨干裝備實操輪訓。下一步,我們還將強化指導區縣和各級隊伍,開展人裝結合訓練,并組織開展全市應急技能競賽,加快科技裝備賦能,著力提升全市應急救援能力。”寧葦杭表示。
區縣落地 一體化指揮調度,構建模塊化救援體系
在市級層面的系統性謀劃和部署下,新配發的應急救援裝備正在深刻重構區級應急救援體系的發展格局。
合川區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支隊政委周松表示,本次市應急管理局配發的救援物資裝備,為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注入強勁動能,對區縣救援能力提升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幫助:
一方面重塑了一體化的指揮調度體系。通過建設的預警感知設備和配發的應急通信、調度指揮等裝備,依托數字應急系統平臺貫通了市、區、鄉鎮三級的縱向指揮鏈路,快速預警能力、應急通訊能力和調度指揮能力得到明顯提升,構建了“態勢共研、指令直達、協同聯動”的指揮作戰體系,實現了指揮調度從分散化向扁平化的轉變。
另一方面構建了模塊化的應急救援體系。本次配發的裝備,聚焦防汛抗旱、森林滅火、地災救援等重點災害類別,堅持“通用裝備+專業裝備”的原則,科學制定了“一區縣一方案”的差異化配發方案。“以合川為例。三江匯流,防洪形勢嚴峻,在這次的配發方案中,我們防汛裝備的配發就有明顯的傾斜。”
周松介紹,通過模塊化和差異化的配發方式,促進了全市應急力量的有機融合、各類資源得到有效整合,構建了“區域協同、模塊互補”的應急救援格局,實現了應急救援從“單點處置”向“模塊化作戰”的轉變。為確保配發的裝備發揮好作用,合川區將通過對全區30個鎮街救援隊伍開展裝備實操集中大培訓、“大練兵”集結拉動演練、“大比武”提升應急處置水平,讓基層隊員熟練掌握裝備效能。
鄉鎮實戰 無人機巡航預警,“數字頭盔”守護安全
這次配發的很多應急裝備,最終都要交到鄉鎮(街道)應急救援隊伍手中,在災害事故處置的最前線承擔關鍵作用。作為裝備的直接操作者和使用者,基層應急救援人員對裝備的適用性、可靠性和實戰效能最有發言權。
在森林覆蓋率達4.5萬畝的渝北區玉峰山鎮,主要災害是森林火情。目前,該鎮配備有無人機1架,消防車2臺,高揚程水泵、手抬機動泵、便攜式機動泵共13臺,單兵作戰帽等防護裝備560余件,破拆工具組等救援器材1240余件,主要用于監測預警、滅火救援、通信指揮、防護保障等。
玉峰山鎮應急救援大隊副隊長林通表示,裝備升級使該鎮應急救援隊伍作戰能力由“粗放”轉型為“高精尖”,實現了質的飛躍。
在監測預警方面,可實現智能預警。無人機可克服地形限制,在人員難以到達的區域進行巡航,織密防火監測網絡。上載紅外熱成像系統,可穿透煙霧和密林,快速定位溫度異常區域,在肉眼可見明火前發出預警。50倍高清攝像頭可在遠距離的安全空域觀察火場情況,將現場畫面及坐標實時回傳地面指揮中心,輔助科學決策和資源調度。
滅火救援方面,可實現多元裝備協同。消防車隨車攜帶空氣呼吸器、油鋸、水帶、轉換頭等救援設備,可獨立提供3噸水源。高壓水炮精準覆蓋了30米以外的著火點,有效阻斷火勢蔓延。便攜式機動泵有輕便靈活、多源取水、強力輔助的優勢,是該鎮在火災撲救中的排頭兵,在車輛不能到達的地方,可單人操作,快速出水。
通信指揮方面,可保障指令暢通。370對講機使用專用基站,具備強穿透性和廣覆蓋力。在今年4月末該鎮的暴雨和陣風天氣中,為清除路障和設置警示標識的2組救援隊員提供了穩定通信,且直接聯通市、區、鎮3級指揮體系,實現救援指令秒下達。
防護保障方面,能守護隊員安全。單兵作戰帽更是隊員們的寶貝,將它稱作“數字頭盔”,內置的智能模塊可實時回傳畫面和位置至指揮中心,讓應急指揮“聽得清、看得見”。阻燃面屏可耐800℃高溫,保護隊員不受火場飛濺物、墜落物傷害,遇險自動觸發SOS信號。
專家視角 持續深化裝備升級,打造具有重慶辨識度的標志性成果
提升基層裝備能力,既要“低頭走”,立足當下解決實際問題,也要“抬頭看”,著眼未來推動基層應急管理工作高質量發展。
重慶科技大學高級工程師張蘭博士表示,近年來,市應急管理局在提升基層應急裝備能力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特別是自主感知設備、智能診斷系統、輔助決策平臺以及遠程操控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提升了基層應急管理的“硬件”條件,實現了從“單點突破”到“系統賦能”的轉變,為應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面向未來,張蘭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持續發力。在技術上,繼續深化裝備的智能化、無人化和輕量化。裝備智能化是未來發展方向,要充分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開發能夠自主預測預警、規劃路徑、識別障礙、自主決策和協同作業能力的智能化裝備,實現從“能用”到“好用”的進化。針對危險、復雜和人難以進入的環境,特別是重慶這種特殊的山地地形,可配備無人應急裝備,以減少人員傷亡,提高救援效率。同時,面對很多基層隊伍裝備攜帶困難、運輸不便的問題,研發更輕便、更集成化的裝備,讓救援人員能夠更靈活、更持久地開展工作是未來必然發展趨勢。
在戰略上,立足重慶實際,著力總結具有重慶辨識度的標志性成果。一是立足重慶特色。重慶的地理環境復雜多樣,山地、丘陵、江河并存,這本身就為應急管理帶來獨特的挑戰,也孕育獨特的經驗。未來應該立足于重慶的實際,將行之有效的裝備配備模式、智能化應用場景、隊伍訓練體系等進行系統總結、提煉和固化。二是形成“重慶辨識度”。針對重慶“江城+山城”的復合地形,打造“空天地水”一體化裝備體系;以重慶為中心,聯合四川、貴州、湖北等周邊省份,建立跨區域裝備共享機制,將“重慶辨識度”升級為“西南影響力”。三是打造可復制的標志性成果。立足“山城”“江城”特色,總結高山峽谷人員搜救、城市內澇立體排水等戰法,以及山地應急裝備研發、培訓、運維經驗,制定地方及國家甚至國際標準,形成可復制的經驗,為其他地區提供借鑒和參考。
目前,3.1萬臺(套)應急救援裝備正轉化為重慶基層應急能力的堅實底座。市應急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2025年是全市應急救援能力提升年,下一步,市應急管理局將按照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和數字重慶建設要求,既抓先進裝備入列配備的“硬實力”,又抓指揮調度、融合通信、機制完善的“軟實力”,以扎實工作提升應急救援新質戰斗力,以更大力度推進應急救援能力整體躍升,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來源:重慶日報
網絡招聘服務電話:
023-68780444
人力降本外包服務:
023-68780444